被市场翘首企盼十数年的民营银行,实际上对中国来说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世纪,“钱庄”,这一原始形态的民营银行已经在大清帝国遍地开花,晋商基本上垄断了这一行业。早在1824年,中国最早也是最为著名的票号(即钱庄)“日升昌”成立,历经百年,在辛亥革命后随着近代银行业的兴起和清政府的倒台而逐渐衰落和淘汰。
与一百多年前的钱庄相比,现在我们所说的民营银行,除了管理更先进、业务更丰富之外,最大的区别在于,民营银行是股份制银行。以现在中国的金融环境看,“民营银行”的定义是:由民间资本控制和经营的银行。事实上,拥有民间资本的银行不在少数,但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则只有民生银行等少数几家。
民营银行最大的特点,在一个“民”字,即民资、民管,完全由市场机制自主运作,不受国家控制——这是民营银行的最大优势,也是相比国有银行最大的劣势,即缺乏国家政策的倾斜扶持或政府机构的支撑。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民营银行经营不善,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的情况,而国有银行所面对的风险则小很多。
“银行”这一金字招牌,往往与国家命脉、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对于用户而言,钱无论存在国有还是民营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始终被摆在首位——在今年两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保险制度有望在今年推出,这进一步增强了普通用户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和信心,对于刚刚起步的民营银行是个重大利好。或许这也与阿里、腾讯在普通用户网民、储户心目中的含金量和品牌认可度有着莫大的关系。除“安全性”之外,民营银行有着多方向的期待,而并非只期望获取高存款收益——这对起步阶段的民营银行是个好消息,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差异化的定位,更加丰富的服务实现突破,规避未来需要通过高存款收益率竞赛争抢用户的惨烈竞争。
作为传统银行三大业务“存、贷、汇”,业务基础是存款,吸收大量存款将是银行业务正常运转和扩展的基础。与传统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的规模、用户基础和资本渠道都处下风,相对高回报的金融服务,至少是相当时间内民营银行,包括阿里和腾讯的重要服务组成。
互联网企业的银行与国有银行,一个是最具创造力和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行业,一个是长久以来铁板一块、“国”字当头的垄断行业,这其中的想象空间,可想而知。腾讯上千亿美金的市值,阿里400亿的年收入,相对国有经济体来说,并不庞大。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市场是多元化的,它发展的市场会是很庞大的。因此,阿里和腾讯等互联网巨擘在银行这一垄断市场,是有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阿里和腾讯等民营银行的对手并不是国有银行。民营银行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与传统银行的差异化,这也是民生银行这一民营前辈所给予的宝贵经验。业内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将是民营银行发展的主流方向。阿里腾讯拥有几乎与中国人口相当的客户群体,掌握着具有优势的交易数据和信息、技术优势,能搭建不同于传统的业务平台,向小微企业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其次,进军银行业是互联网巨擘拓展自己业务版图的需要。经过若干年的积累,阿里巴巴已经将中小企业的种种特征,包括静态信息和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编织成一张信用关系网络,这正是其敢于从银行口中“争食”的资本。而创立银行和金融业务,将对两家企业的其他业务产生良性的连锁促进,同时基于第三方支付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也能为互联网企业开拓新的业务版图。
再次,电子商务起家的阿里巴巴集团,和拥有微信、QQ和理财通的腾讯可以通过建立民营银行跑马圈地,打开互联网金融更大的入口。一旦这些互联网企业掌握支付渠道,将不再只是传统金融的互联网通道,而是打通了通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通道。而未来,一旦政策许可,两巨头势必会尽力拿下业务发展所需的金融牌照,从而有机会建立完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互联网企业做银行,不仅是对传统银行业务的牵制,还有可能运用此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涉足更多样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这将对传统银行带来不小的冲击。
民营银行已经来了,腾讯,阿里之后,更多互联网企业也正在路上。